原来是中国人发明了纸牌游戏?解读宋朝流行的叶子戏
作者:网络 | 发布时间:2024-05-031994年春节晚会,黄宏、侯耀文演了一个小品《打扑克》。黄宏、侯耀文在火车上,用名片当扑克,以名片上的职位比大小。其实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类似纸牌游戏,纸牌的发明与玩法与官职有关系。唐代的纸牌游戏叫“叶子戏”。
唐朝、五代时期的叶子戏
唐朝的书籍是卷轴,查阅内容很不方便。因此人们想出个办法,把内容做成目录,写在一个叶子形状的纸上,因此得名“叶子”。
唐文宗时期的状元李郃,他任贺州刺史时,与妓人叶茂莲坐船过江。他在船上发明了“叶子格”,也叫叶子戏。唐懿宗咸通时,叶子格在天下流行开来。李郃是纸牌游戏的发明者 。他还写了叶子格著作《骰子选格》三卷。
与李郃同时代的刘蕡(liu fén),在科举考试中写出《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》,指责宦官干政,因此得罪了当权宦官,导致落榜。李郃认为科举考试结果不公,他认为刘蕡没有考中,我却成了状元,很丢脸。李郃发明叶子戏,有讽刺唐朝皇帝不能秉公选拔人才的意思。
叶子戏怎么玩呢?史料留存不多。唐文宗太和年间的进士房千里,曾写过《骰子选格序》
以穴骰双双为戏,更投局上,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,丰贵而约贱,有为尉掾而止者,有贵为将相者,有连得美名而后不振者,有始甚微而倏然于上位者;大凡得失不系贤不肖,但卜其偶不偶耳。
叶子戏使用6个骰子,投下骰子会有6的6次方 种排列点数。每一种点数记录都在叶子上。根据点数多少,计算官职前进或者后退。有的人只能止步于尉掾这样的小官,也有能升到将军丞相的人。有人能连升几级,后来怎么样也升不上去。也有开始一直是小官,突然升到大官。当真是牌局如人生。
唐末叶子格在王公贵族中很流行。唐懿宗长女同昌公主嫁给了韦保衡,韦家人喜欢玩叶子戏。同昌公主经常通宵达旦玩叶子戏。到了晚上她叫人拿琉璃盘放上夜明珠,用来照明,继续玩叶子戏。黄巢之乱唐僖宗逃到四川,他曾经和后来的前蜀皇帝王建,在寺院中玩叶子戏。
五代时期叶子戏依然流行,梁太祖朱温也喜欢玩叶子戏。有一天他宴请皇亲国戚,吃饱喝足了之后一起玩叶子戏娱乐。南唐李煜、周后也喜欢玩叶子戏,周后还写了有关叶子戏的书。
宋朝的叶子戏
叶子戏的玩法复杂,因此到了宋朝初年会玩的人已经不多了。宋太宗、宋真宗时期文学家,当过翰林学士的杨亿最喜欢玩叶子戏。他的门人弟子郑戬、章得象也都喜欢玩叶子戏。杨亿根据叶子戏其中的红鹤、皂鹤,将叶子戏简化为鹤格,也叫彩选。
章得象和杨亿曾经在李宗谔家里玩叶子戏,一夜之间章得象就输了三十万钱。第二天再玩他运气好,赢了李宗谔不少黄金。几天后再玩又把黄金输给了李宗谔。可见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叶子戏的痴迷之深。
宋真宗时职方员外郎曹谷又加以改进,写成撰《旧欢新格》,彩选玩法:
用匾骰子六只,犀牙师子十事,自盆帖而下,分十五门,门各有说。凡名彩二百二十七,逸彩二百四十七,总四百七十四彩。
宋朝人又把彩选的唐朝官制加以改动,杨亿根据宋朝文官制度,写成《文班彩选格》。宋仁宗时期名臣、文学家尹洙,根据宋朝文武官员制度,写成了《宋朝文武彩选》。宋仁宗时赵明远根据宋朝科举考试,改编成《进士彩选》。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员制度,朱昌国新编写了《元丰彩选》。宋徽宗时期王慎修编写过《宣和彩选》。彩选格根据时代变化也在不断改进中。
叶子戏也流传到了辽国,辽国皇帝也很喜欢玩叶子戏。如辽穆宗不理朝政,喜欢玩叶子戏。辽道宗晚年怠政,不知道怎么选择人才。他就让大臣们玩叶子戏,胜利者得高官。耶律俨得胜,辽道宗说:“你这个人可以当宰相” 任命耶律俨为知枢密院事, 赐经邦佐运功臣, 封越国公。本是游戏的叶子戏,真成了选官的方法。
女文学家李清照也擅长玩彩选,她在《打马图赋 序言》中说:
独彩选、打马,特为闺房雅戏。尝恨彩选丛繁, 劳于检阅, 故能通者少, 难遇勍敌。
李清照发牢骚,彩选查阅资料太费事,身边会玩的人太少。她擅长玩彩选,但是经常找不到对手。可见宋朝女人们也喜欢玩彩选游戏。
宋代是诗词中也屡屡提及彩选。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吕渭老《浣溪沙》
彩选骰儿隔袖拈。整钗微见玉纤纤。夜寒窗外更垂帘。好事灯花双作蕊,照人月影入斜檐。新愁日日座中添。
朱翌生活在南宋初年,他的《夜宿方允廸家雨雪大作》诗:
“雨脚雪花方间作,灯红酒绿正争光。更烦彩选消长夜,坐看回旋穴骼忙。”
可见彩选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很流行,他们经常通宵玩彩选。叶子戏一直流传到了明清。明代出现了以水浒人物为主题的叶子戏“马吊”。后来又发展出了麻将。叶子戏可以说是纸牌、麻将的祖先。
参考资料:
《宋史》《太平广记》《事物记原》《南部新书》《归田录》《渑水燕谈录 》《读书附志》《陔馀丛考》